中心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概况

中心介绍


一、发展历程

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学校设有19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现有普通本一批学生24000余人,各类研究生9700余人(其中博士生600余人)。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前身为福州大学数学力学系,成立于1958年。1962年改名数学系,1977年设置了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技术专业,其中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技术为福建省第一、全国为数不多的计算机类专业。1979年组建了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培养出了一位杰出的校友林惠民院士。根据教学需要及当时的条件,1981年组建了单板机实验室。1983年组建了面向全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1984年,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技术专业从数学系分离出来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2003年9月,为坚持理工结合的办学特色,促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互动发展,数学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合并成立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组建了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技术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实验室,成立了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中心把原来分散、单一的实验室进行了资源整合。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对信息安全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福州大学于2004年设置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是全国首批获教育部批准开设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高校,也是我省高校中唯一一所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学校,并当年就开始招收学生,同时组建了福建省首个信息安全实验室。2007年,院实验教学中心与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进行了进一步的资源整合,组建了校院共管的校级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于2008年获批为福建省高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和软件学院合并,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的基础上,整合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和软件学院的教学与实验资源,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进一步实现了资源共享。

2012年,为了更好地紧跟国内外网络与信息安全发展的形势,更好地参与和服务“数字福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做大做强福建省网络信息安全学科和产业,面向海峡西岸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战略需求,集聚和培养网络系统信息安全高层次人才,整合学院在计算机技术学科、数学学科的优势资源,推动网络系统信息安全学科以及计算机学科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2012年组建了专业型的网络信息安全与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强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科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实施虚拟仿真教学,该中心于2013年获批为福建省专业类高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省领导以及院士、专家学者的亲切关怀和指导。2015年6月该中心顺利通过了福建省专业型示范中心的验收工作,验收结论为优秀。2015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是福建省第一个通过的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其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支撑条件等都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二、整体概况

1、依托平台

中心所在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软件)学院,现有1个数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应用数学、智能信息技术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和软件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两个工程硕士点,以及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6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省级特色专业,现有普通本一批学生2400余人,各类研究生380余人(其中博士生20余人)。学院现有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离散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网络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网络系统信息安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建立的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以及多个校级研究机构的学科平台。学院与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安全厅、兴业证券等网络信息安全与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十多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

2、实验环境

中心拥有2个主要承担实验课的实验教学平台,一个是面向全校的计算机实验平台,另一个是面向学院的学科专业实验平台,中心的建设按国家级示范中心的规范要求来做,符合环保、安全的国家规范,其使用面积达9882平方米,实验室近30间。拥有大、中型仪器设备近2445台(套),价值约3319万元,实验教学资源及仪器设备使用率高,运行维护保障充分,仪器、设备的完好率达99%。中心共承担65门实验课程,服务我校18个学院69个专业,服务学生人数近17000人/年,实验人时数约46万人学时/年,其中承担电气工程、工商管理、化学等69个非计算机类专业4门实验课程,服务学生人数近7000人/年,实验人时数约20万人学时/年;承担了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计算机类专业61门实验课程,服务学生人数近10000人/年,实验人时数约26万人学时/年。此外,中心拥有4个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计算机学科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平台、科研与工程素养提升平台、政产学研用工程实践研发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以及1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交流平台。中心的仪器设备配置完全符合实验教学要求,体现专业特色,适应科技、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的变化与发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中心的实验大楼、各实验室配备有安全设施,并定期开展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加强中心体现学科专业实验教学特点的学科走廊文化建设,以及优秀的创新、创业成果作品展。

3、实验教学

中心围绕福州大学“厚基础、高素质、多样化、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创新意识,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计算思维和系统能力的培养,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实验教学的主要改革思路是:依据各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整合资源,重视基本规范的养成以及基础能力的培养;融合学科竞赛与创新实践训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依托科研平台,培养学生科研与工程素质;以企业联合研发中心为载体,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依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院创新创业中心,培养创业人才;健全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形成有学校、校企合作企业、用人单位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中心强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科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实现校内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原有的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改造、提升,按照由浅入深、不断深入的教学规律,构建了专业基础层(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专业方向实验层(信息安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工程科研实践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科研实训、IT企业项目实训等)的学科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心依托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的人才资源优势,注重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与行业多家著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了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服务于多层次实验教学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包括计算机学科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平台、科研与工程素质提升平台、政产学研用工程实践研发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具有国际视野的交流平台。整个平台贯穿于学生的大学四年本科学习过程。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基础能力培养、重视与科研前沿、工程实际和社会实践、重视基本规范训练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融合学科竞赛与创新实践训练,学生创新能力迅速提升,融合政产学研用与实践教学,探索出符合产业发展特点的先进实践教学方法。在面向海西建设,创建创新孵化平台,培育创业人才,取得很好的效果。此外,中心按照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CFC》的要求,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也建立并实施了面向全校的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平台。

4、实验队伍

中心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组建了计算机基础、偏硬件类实验和偏软件类实验三个实验教学团队,其中教授18人占21%,副教授31人占36%,具有博士学位37人占44%,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23人占27%,拥有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年龄、职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中心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高水平教授投入实验教学,要求新进的计算机博士进实验教学中心工作两年,鼓励责任心强、实验动手能力强的博士留在实验教学中心工作。积极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选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训,选派责任心强、愿意从事实验教学的年轻教师脱产到企业做项目,招聘实践能力强的企业工程师。

5、信息化建设

中心近年来努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加强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建立了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式实验教学预约系统以及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实验教学中心的信息管理平台,推动课程管理、师生交流、教学评价的信息化,实现了实验内容、空间、时间、人员、仪器设备等的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另一方面,建设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的虚拟仿真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面向6个学科专业,信息化实验项目数达80项,资源容量达21GB,年度访问量约57万人次/年。

6、建设成果

中心经过近几年来的改革、探索、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教学与教研成果,主要成果如下:

(1)教学成果。2015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是福建省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10项(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1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13门;发表教研教改论文23篇,出版专著教材20本。

(2)科研成果。近3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3项。

(3)承担项目。近5年承担了省级以上各类教学改革质量工程项目7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省级重点项目(含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发改委项目、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5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4项等。

(4)自制仪器设备。中心自制了适用于XScale架构处理器的具有调试和仿真功能的JTAG调试器一套。

(5)学科竞赛。中心在指导学生参与国际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NOC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软件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竞赛中不断取得佳绩,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亮点和品牌,提升了学校和学科在国内的影响力。特别是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及信息安全类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其中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从2006年首次入选全球总决赛起已经6次入选,2012年,全球总决赛排名第18位;信息安全类竞赛,2015年第一届“强网杯”一等奖、首届XCTF总决赛季军,2014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技术大赛一等奖3人、第二届360杯全国一等奖1项,2013年首届360杯全国一等奖1名。

(6)学生发表论文。近两年,学生已正式发表论文19篇,其中EI检索2篇。

7、示范作用

(1)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算法与数据结构”,福建省高校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其教材及教学资源被全国许多高校所采用,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

(2)福州大学是全国首批获教育部批准开设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高校,也是我省高校中唯一一所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学校,该专业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培养网络与信息安全高级专门人才,中心建设取得的成效对于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据统计,目前全国只有29个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有示范作用;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又是全国首批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在认证的同时,教育部在我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验收试点工作,这是全国第一个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验收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时开展的专业,具有示范作用。

(4)加强同省内外高校、台湾IT院校及业界同行的交流访问,中心建设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特别是在学生学科竞赛、实验教学环境等方面达到了先进水平,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5)举办各种学术交流研讨会,承办了各类高水平的学科竞赛以及高校的师资培训等,扩大了影响面。

8、中心特色

(1)融合学科竞赛与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信息安全与计算机技术拔尖创新人才。中心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一条依托学科竞赛,有效提升学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拔尖创新的信息安全与计算机技术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

(2)融合政产学研用与实践教学,形成了一套符合产业发展特点的先进实践教学方法。以区域市场关键技术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联合研发中心为载体,以创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就业创业、企业经济社会价值为产出平台,将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实验项目,开展卓有成效的联合研发工作,在工程应用实践中有效锻炼了一批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3)面向海西建设,形成了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创新孵化平台。中心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出发,优化设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成立创业实训基地,鼓励有创办企业愿望并具备能力和条件的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治学兴业人才。

建设网络强国,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为了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加快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2015年教育部决定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中心已在这些学科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此,中心在融合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科建设的优势,并整合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的基础上,组织申报网络信息安全与计算机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设单位:网络信息安全与计算机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州大学)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