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江山多锦绣,一枝一叶总关情。”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踏遍千山万水、心系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呕心沥血。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领会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义,探寻闽东大地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走到基层、走进农村,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7月9日-15日,福州大学“习声嘹亮 青春奋进 乡村振兴正当时”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实践队前往福建省宁德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重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走过的山路,一路南下又北上,翻过高山也越过江海,最长横跨213公里,共走访了寿宁、福安、霞浦、福鼎等4个县市、9个村落(下党村、坦洋村、象环村、下岐村、四斗村、北斗村、东山村、东壁村、赤溪村),寻足迹、念党恩、跟党走,看振兴、学文化、悟思想,全方位多维度地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与“弱鸟先飞”的理念在闽东地区的贯彻与发展,激励计算机青年深入基层,在农村广阔舞台里了解国情民情,磨练个人意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重走“习”路看闽东,接续奋斗再出发
实践队在宁德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感受闽东地区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要回信精神。
在下党乡,习近平总书记“九到寿宁、三进下党”,心系贫困地区发展,推动摆脱贫困和基层党建工作,始终不忘“那一碗绿豆汤、那一杯草药茶”;在坦洋村,习近平总书记“四进坦洋”,提出“闽东学三洋,坦洋要当领头羊”的嘱托,留下了“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的深情厚意;在下岐村,习近平总书记频频下到基层,调研连家船民的生活境遇,亲力亲为推动连家船民上岸;在东山村,情系搬迁群众的习近平同志专程走访东山村,并对此作出重要指示:“这么多年了,群众还住茅草房,很不安全、很贫苦,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茅草房改造问题”;在赤溪村,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内两次关怀村子发展,与“中国扶贫第一村”村民视频连线,鼓舞乡亲们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士气。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地区开展工作的真情感悟,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贫困群众、践行人民情怀、矢志让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的真实写照。实践队重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走过的路,与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队员们被习近平总书记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拳拳之情深深打动,树立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久久为功的理念,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助推乡村振兴展翅高飞。
深入乡村话振兴,感悟旧貌换新颜
茶园里的“振兴路”
7月10日下午,实践队来到下党乡“梦之乡”茶厂实地调研学习。在分享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时,寿宁县滴水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下党乡供销合作社主任王菊弟谈到:“30多年来,下党乡亲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新模式,以滴水穿石般的实践走出了一条摆脱贫困之路,探索形成了中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
坦洋村的茶文化名扬中外,7月11日上午,实践队来到坦洋村的“振兴之路”主题馆学习。在社口镇办公室林敬杰主任的带领下,队员们学习了坦洋工夫茶的历史发展以及近年来当地村民滴水穿石、摆脱贫困的奋斗历程。如今的坦洋工夫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器,也成为一张中国新名片。
队员们在品尝乡村振兴新路径制作出来的茶后,心中满是甘甜,并走进茶园茶厂,学习茶树种植、制茶流程和工艺,并认真思考乡村振兴中我们青年能做什么,利用好计算机专业知识去服务祖国建设。
葡萄架下的“致富路”
7月11日下午,实践队前往赛岐镇象环村调研学习。在南国葡萄博物馆和赛岐万亩葡萄园里,聆听赛岐镇人大专职副主席吴小芳、象环村支书陈晓斌讲述葡萄架下的致富经。象环村以“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打破了南方不适宜种植葡萄的常理,逐渐播种万里葡萄海。并大力推行“村物流点收集+乡镇汇总+干线物流+城市落地配”的物流模式,使葡萄鲜果从“枝头”直达“舌头”。村支书陈晓斌在葡萄架下向队员们上了一场葡萄种植、采摘、销售,以及葡萄架下农产品种植等内容的劳动大课,欢迎同学们再到象环村,与果农们一起劳作,切身感受葡萄架下的“致富路”。
造福工程中的“幸福路”
为感悟“造福工程”下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和幸福之路,实践队走进“闽东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福安市下岐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霞浦县东山村和“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赤溪村。在连家船民上岸主题馆,下岐村支书陈凌为队员们娓娓讲述连家船民上岸的故事;在幸福之路主题馆,东山村党总支钟祖钦带领队员们“重走”东山村的搬迁之路、嬗变之路、振兴之路;在中国扶贫第一村展示厅,听赤溪村党总支副书记钟而钊介绍赤溪村通过10年“输血式”就地扶贫、10年“换血式”搬迁求变、10年“造血式”发展致富的故事。在“造福工程”下,连家船民上岸、畲族百姓下山、茅草屋改造,贫困村抓住产业振兴的牛鼻子,通过发展现代渔业、紫菜养殖、建筑业、旅游业等产业,走上了村民村财双增收的“幸福路”。
学习闽东文化,增强精神指引
学习红色文化,念党恩跟党走
7月10日,实践队来到寿宁县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了解寿宁县的红色文化。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凝望、鞠躬、默哀、敬礼,提醒同学们和平年代来之不易,要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要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和不畏牺牲的奋斗精神,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学习英雄为时代担当、为民族立命的情怀,汲取创造更美好生活的不懈动力。
7月13日上午,实践队拜访看望了霞浦县四斗村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雷德云,听他分享自己的入党故事,并聆听齐聚一堂的四斗村三代村支书以自身经历作为“最鲜活的教材”,给同学们上了最贴近人民群众的党课。这注定是同学们最难忘的一堂党课。7月14日,实践队又拜访看望了福鼎市赤溪村光荣在党68年的吴思纲和光荣在党51年的杜承茶等2位老党员。
7月13日下午,实践队与霞浦县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与退役军人代表开展座谈交流会。退役军人们分享了在部队的历练与成长,以及返乡后投身乡村振兴、投身基层、自主创业等故事,“退伍不褪色、换装不换心”,始终坚持“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信念与使命。孙朝安向同学们分享了“时代楷模”孙丽美生前坚持“乡亲们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自家再大的事也是小事”的初衷,勇于担当,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
学习畲族文化,共话乡村振兴
畲汉一家亲,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7月12日,实践队员到达霞浦县东山村,了解学习畲族建制村易地搬迁、畲族下乡、茅草屋改造等故事,学习畲族文化,看昔日远近闻名的“茅草房贫困村”美丽蝶变为畲风浓郁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7月13日,实践队抵达霞浦县四斗畲族村,看如今的村子经过集中整治,修建了浓郁民族特色门坊、百米畲族文化墙、畲族文化公园、旅游观光点“垄上山庄”等畲族文化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还被评为霞浦县“美丽乡村”。
7月14日,实践队来到福鼎市赤溪村,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内“两次关怀”下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的蝶变。在党组织带领下,村子不断挖掘畲族文化,打造畲族文化产业等振兴举措。
学习闽东文化,感悟时代变迁
廊桥,不用一钉一铁,编木为虹,采用特殊的榫卯结构,屹立千年不倒。7月10日,实践队在寿宁县下党乡廊桥文化馆学习廊桥文化。下党乡鸾峰桥有着“世界廊桥之最”的称号,是当前世界现存单拱跨度最长的贯木拱廊桥,因外形酷似带动双峰腾飞的巨鸾,而得名“鸾峰”。鸾峰桥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见证了属于这里的岁月变迁、四季变幻。
昔日穷山村,如今幸福村,赤溪村人脚踏实地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致富小康路。7月14日,实践队员在福鼎市赤溪村参观学习杜家堡建筑文化。整个古堡里面建有7座古朴凝重的明清风格的老房子,布局巧妙,路网纵横交错、曲径通幽,排水系统完善,每栋房子都有一个用石块铺设的大天井院子。队员们深感杜家堡建筑之美之奇,历史的沧桑厚重。
霞浦渔歌飞,声声和浪涛。闽东地区濒临东海,拥有众多天然良港,海洋是闽东人民的主要活动空间之一,也是海洋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队也深入东山村、下岐村、东壁村等地,了解海洋产业发展,了解当地海洋文化,以及如今的民宿经济的发展,探索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和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新业态。
一路走来,实践队一路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上高山,嗅茶香,看因地制宜助力产业振兴;赴沿海,赏风光,品文旅事业促进产业融合;走基层,察民情,感造福工程催生乡村新貌;上党课,学思想,怀红色精神激励奋勇向前……
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虽已结束,队员们却纷纷表示:今后要进一步走到基层、走进农村,发扬“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理念,用己所学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腾飞。计算机青年将继续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在接续奋斗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