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程序总览(Program at a Glance)
日期 | 时间 | 地点 | 内容 |
5月9日 上午 | 9:00-9:30 | 图书馆明德厅 | 大会开幕式 |
9:30-10:15 | 大会报告一:吴宏鑫院士 |
10:30-11:15 | 大会报告二:熊有伦院士 |
11:15-12:00 | 大会报告三:孙富春教授 |
5月9日 下午 | 14:00-14:45 | 图书馆明德厅 | 大会报告四:贾利民教授 |
14:45-15:30 | 大会报告五:郑松研究员 |
15:30-16:10 | 图书馆走廊 | 张贴论文 |
16:10-18:00 | 图书馆明德厅、图书馆南楼207室、227室 | 分组交流与讨论 |
201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CIAC 2015)
大会报告一(Plenary Lecture 1)
吴宏鑫,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大会报告题目:关于智能自动化的一些思考
报告时间:2015年5月9日上午09:30-10:15
报告地点:福州大学图书馆明德厅
摘要:本报告主要从基本概念、自动化发展历史、机器人是当代最高意义上的自动化、自动化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走工业自动化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智能自动化应研究的问题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吴宏鑫,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年生于江苏丹徒,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控制理论及其应用专业。现任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主要从事航天和工业领域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这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对于一类对象在参数估计未收敛到“真值”的过渡过程阶段,能保证系统闭环稳定且具有良好性能。在智能控制方面提出了“特证建模”、“基于对象特征模型描述的黄金分割智能控制方法”、“航天器变结构变系数的智能控制方法”和“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等,为降阶控制器和智能控制器的设计开拓了新的道路,对航天器控制和工业控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到目前为止,上述理论和方法已在航天控制和工业过程控制等多项实际对象中取得了成功地应用。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201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CIAC 2015)
大会报告二(Plenary Lecture 2)
熊有伦,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大会报告题目: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
报告时间:2015年5月9日上午10:30-11:15
报告地点:福州大学图书馆明德厅
摘要:维纳Wiener 1948年发表Cybernetics 以来,科学、技术和工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书标志新时代的到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1954年H.S. Tsien,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Engineering Science)
- 新闻学和传播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师经典名著(Social Science)
- Computer & Information Science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Cognition Science, Scientific Method
机器人学是研究智能感知、智能决策和智能执行的规律,是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综合交叉融合的结果,代表现代科学综合化整体趋势;智能制造旨在将人类智慧物化在制造活动中并组成人机合作系统(智能CPS),使得制造装备能进行感知、推理、决策和学习等智能活动,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提高制造装备和系统的适应性与自治性。机器人属于综合交叉融合的高新技术产品,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必须协调发展,形成纵向创新链和横向创新链。要有强大核心技术力量和创新团队作支撑。
思考问题:
1.机器人和智能系统的使能、辐射与放大作用
2. 机器人科学、技术、产业的结合,各学科的综合交叉协调发展
3. 人机融合与和谐发展
熊有伦,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制造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1980年至1982年英国Sheffield大学控制工程系访问学者,1988年至1989年英国Salford大学航空与机械工程系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先进制造、数字制造、电子制造、机器人理论与技术研究。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5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产品创新的先进制造基础研究“和重点项目。在精密测量、机器人操作、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建立了精密测量的误差极小化理论,提出了形状误差、轮廓误差和位置误差评定的“最小区域”统一判别准则和计算机智能仲裁方法;在机器人动力学和轨迹规划方面,建立了基于J-函数的碰撞、干涉检验方法,为机器人分析和运动规划提供了统一的准则和方法;开发了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较好解决了机器人应用工程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点接触约束的机器人操作定性分析理论,为机器人操作规划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熊有伦院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2011年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2006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主要学术兼职有:第五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专家,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E辑)、《机器人》编委等。
201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CIAC 2015)
大会报告三(Plenary Lecture 3)
孙富春,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会报告题目:新一代认知机器人的研究与展望
报告时间:2015年5月9日上午11:15-12:00
报告地点:福州大学图书馆明德厅
摘要: 本报告主要介绍认知机器人的基本概念,需要突破的主要关键理论与核心技术。接着,介绍了认知机器人涉及的多模态融合信息,多模态信息感知及其感知信息的特性分析等关键技术。接着,介绍了课题组面向机器人精细操作仿生手和智能假肢的多模态的信息表征、基于信息融合的生物信号处理方法和基于经验的控制理论方法方面取得最新理论成果。最后是实验结果分析和该方向的研究展望。
孙富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术委员会主席,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担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刊物《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Mechatronic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IJCAS)》副主编或领域主编,国际刊物《Robotics and Autonumous System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ystems》编委,国内刊物《中国科学:F辑》和《自动化学报》编委。曾任国际刊物《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 Learning Systems》副主编,《Soft Computing》编委。
98年3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博士学位。98年1月至2000年1月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至今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工作。工作期间获得的主要奖励有: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年国家863计划十五年先进个人,2002年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3年韩国第十八届Choon-Gang 国际学术奖一等奖第一名,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奖,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奖成果6项,两项成果获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和200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理论类)二等奖(排名第一)、一项获2002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四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译书一部,专著两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或录用论文150余篇,其中在IEE、IEEE汇刊、Automatica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85余篇,80余篇论文收入SCI,有两篇论文曾被评为国内二级学会的最佳优秀论文奖。
201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CIAC 2015)
大会报告四(Plenary Lecture 4)
贾利民,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会报告题目:中国高铁技术发展历程与未来
报告时间:2015年5月9日下午14:00-14:45
报告地点:福州大学图书馆明德厅
贾利民,1963年1月生于新疆阿勒泰,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研究员;现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国家技术预测》交通领域专家组组长。长期从事铁路智能自动化与智能控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计算智能与应用、以及交通安全测控工程方面的科研、教学和咨询工作。
201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CIAC 2015)
大会报告五(Plenary Lecture 5)
郑松,福州大学,研究员
大会报告题目:复杂系统的控制技术
报告时间:2015年5月9日下午14:45-15:30
报告地点:福州大学图书馆明德厅
摘要:题为“复杂系统的控制技术”的报告,概述了在智能制造与智能控制的环境中,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和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介绍了数据引擎技术方法,工业自动化通用技术平台新技术,以及在复杂系统控制领域的应用情况,同时也探讨了混杂控制与管理、深度学习、云控制平台等技术研究对复杂系统控制技术发展的影响。
郑松,研究员,工学博士,长期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提出了复杂控制算法组态执行的数据引擎方法,主持研发了工业自动化的通用技术平台,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控制算法图形组态的跨平台运行技术,并在电力、化工等工业领域得到应用。现任福州大学先进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海创研究院院长,福建省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会理事,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能源装备专家组委员
附件:
图书馆海报.docx